政策护航对于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业内普遍认为主要是因为政府扶持力度加强导致的。
而传统能源对于地球而言就是毁灭,我们一定要提到这样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新能源革命。最重要的是,光伏产业是朝阳产业,进入这个行业是必然的趋势,十一科技最早是做集成电路的,净化厂房是集成电路的核心,而光伏组件也需要净化技术,所以我们就把集成电路的净化技术移植到光伏上来,很快就成为国内光伏产业规模最大的设计院,后来光伏多晶硅、单晶硅倒闭了,怎么办?我们为了生存,和光伏制造商一起进入了光伏发电领域,先是做设计,后来在国电集团的支持下,我们从2009年开始进入总承包领域,成为光伏发电新兵,逐渐拓展到光伏发电的实际业务中来。
新能源革命要有一个十年二十年不变的长远政策笔者:十三五规划建议刚刚审议通过,您对于新能源革命的未来走向有何期待?赵振元:新能源革命的必要性大家都知道,传统能源肯定不能再继续了,由于气温变热不可逆转,北极在消融,喜马拉雅山的雪在逐步融化,如果再继续下去,水资源会逐步枯竭,人类生存将受到极大威胁。十一科技最看好一带一路沿线沙漠地带城市,对巴基斯坦光伏电站项目很感兴趣。根据宇宙研究,尽管星际有几亿颗星星,目前也没有找到像地球这样能够让人类生存的星球。光伏产业现有的困难是暂时的、局部的、个别的,未来的主流仍然是新能源。所以十一科技对巴基斯坦的光伏电站项目就很感兴趣。
我们目前跟亿利资源(亿利资源是联合国授予的全球治沙领导者企业)在很多项目上都有合作,希望通过库布齐沙漠的光伏发电项目取得一些国内沙漠项目的经验积累,再逐步地转移到海外项目中去。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电站运维笔者:现在很多光伏制造商比如协鑫,已经开始整合大数据资源投身能源互联网了,同为制造业出身的十一科技对此有布局吗?赵振元:能源互联网说到底还是把网络的技术用到能源上来,它有个好处,实时控制很方便,比如说我们现在光伏发电的管理上,运营电量很大,全国的电量,你没办法实时监控,那边的雾霾是多少,日照是多少你都是看不出来的。这很明显,德国26%的电都是来自于光伏,白天40-50%也是来自于光伏发电,所以它不是简单的辅助能源,已经走向了前台,因为大家看到它的成本下降掉了90%以上。
未来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的突破,我相信使整个电网发生变革,这是一定能做到的。如果利用了整个产业,利用了整个中国的资源,就像二十几年之前中兴华为,做电话交换机一样,假如有三百多家公司竞争,也不会出现中兴,也不会出现今天的华为。制造业不可能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而且是在不盈利的情况下,仍然坐以待毙,这是不可能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实际上是多少倍的增长呢?整个增长量是在5万倍左右。
也就是说,因为规模化,因为技术进步,因为成本下降,使得光伏的应用,成为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用于电气化石能源,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贫困国家,用来作为主要电力供应来讲,我觉得已经可以实现的。因此从前年开始,政府就超比例的,超额发放建设指标,这样一来对于比较老实的企业来讲,带来非常非常大的困惑,就会建了电站项目,而拿不到指标,这方面让企业受到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
刚才讲技术进步,我就要讲到成本,在十年之前,这个成本大概是8-9块钱人民币/度电,今天这个成本,有些地区我认为7毛钱不到每度电成本,绝大多数地区在8-9毛钱/度电。我在思考,各级政府,中央政府,能源局应该要考虑怎么样在资源配置上,能够配置给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公司,让他们迅速的成长起来,变成行业的领头羊,然后带来整个行业发展的秩序。三是电站项目指标分配问题,杨怀进表示,从前年开始,政府就超比例的,超额发放建设指标,这样一来对于比较老实的企业来讲,带来非常非常大的困惑:建了电站项目,而拿不到指标,这方面让企业受到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十年左右的时间,2002年的时候,中国做光明工程的时候,那时候在西藏、青海许多地方的系统造价都是100多块钱,90几块钱,那时候组件价格都是30元以上,现在降到所谓3.8块钱的水平,所以度电成本也下降了。
电站项目需要很多的资源,但目前许多地方在配置电站需求的时候,要求配置装备制造。电站项目需要很多的资源,现在我们遇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许多地方在配置电站需求的时候,要求配置装备制造。在2011年开始光伏产业发生了饱和的状态。在有些国家,这个电价超过0.2美金以上,我认为都可以使用储能,储能+光伏实现家用独立发电系统,这是完全可行的。
杨怀进还对光伏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首先是融资问题,光伏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融资非常棘手,因为自从2011年开始光伏产业达到了饱和的状态,银行系统开始不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到现在依然没有放开,这就说明金融领域对光伏产业的理解是非常不全面的。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我认为成本下降的空间和技术进步的速度,会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我认为会超过200GW的量。
好比技改,有许多过去生产线需要做一些工艺上的改革,做一些自动化,这些改造之后带来的利益,实际上是超过30%以上的投资回报。有的时候我也很担心,未来有新的技术出现吗?我们今天看到一些技术,未来会不会有颠覆性技术出现呢?我认为一定会有,那么出现在哪里?假如出现在欧美,那么我们有哪一家公司有能力去合作呢?这方面我也在思考,我们中国有没有能力培养出狮子王这样的企业呢?希望他们本着对自身,对行业,对国家负责任的角度,要好好的把企业做好,经营好,以上就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光伏发电成为主要能力。所以他提醒做光伏电站的人和政府:大家在做资源配置的时候,要理性再理性。融资这方面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未来发展的空间,大家也听到,我们国家最近提到1.5亿的数字,也就是150GW。在五六年之前,我们还仍然在想电池组件价格什么时候能下降到1美金以下,现在可以看到已经降到0.6美金以下。因此,政府也好,企业也好,从法务上也好,从做工作的仔细程度上来讲,要能够做得好一点,再仔细一点。
所以头脑清醒的企业,就应该实时感觉到产能过剩,在感觉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自己要想办法,所以我们也是从2011年开始做电站项目,大家陆陆续续都在做电站项目。这个荒山荒地在好多年之前,它已经变成了林地或者农用地,已经得到了国家的补贴,所以你现在看上去是荒山荒地,但是在地图上,在国土局那里,在林业局那里是林地,实际上这对企业也造成很大的困扰,而且有的时候,政府说我们来帮你想办法解决问题,你先建电站,这个电站建了之后,发现电站的土地有很多不合规的地方,那么又造成了很多的困扰。
不久之前我还听到很多人讲起,所谓的光伏发电,它是一个主要能源,还是一个辅助能力的问题。杨怀进指出,目前有一些土地利用在政策上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困扰。
有些电站项目可以赚五千万,赚一个亿,但是电站一直放在那里晒太阳,电站项目变成了亏五千万,甚至亏一个亿,对于企业来讲怎么能支撑这么大的亏损数字。还有电站项目指标分配问题也是一样,电站项目指标分配也是大家要务实一些,因为企业跟政府相比,企业一般都是听政府的,那么政府说什么,企业就做什么。
以下为演讲实录杨怀进: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各位朋友,谢谢王所长在表扬我,实际上客观的讲,我是中国光伏产业里面第一批的参与者之一,也是光伏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之一。我认为这个道理也是有的,有许多地方光照资源也有,土地资源也有,指标量也不小,那么配置一些制造,扶持一些制造,我觉得是应该。对于未来的发展空间,国家提出到2020年达到150GW,但杨怀进表示,考虑到成本下降的空间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光伏产业的发展会超乎想象,可能将超过200GW的量。他指出,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未来光伏产业发展的空间非常之巨大,将由过去辅助能源走向主要能源。
但不能太多,太多之后就相当于在同一条街上开相同的饭店,最后造成竞争,每一家都不能生存,所以在配资源的时候,能够考虑集中某一个区域,甚至于一个省,甚至整个地区的资源来支持一家公司来做装备制造,我觉得这是合理的。这些事情实际上跟光伏产业本身是没有关系的事情,所以政府也好,企业也好,从法务上也好,从做工作的仔细程度上来讲,要能够做得好一点,再仔细一点,就不会出这些问题。
我也看到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包括领跑者计划,都是积极在推动这个产业向前发展和技术进步。四是关于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
在目前这个阶段,大家可以看到实体经济都处在下行的阶段,光伏产业本身不应该是实体经济当中下行的力量,它应该是上行的力量,这就看银行、金融怎么来认识光伏产业。对于光伏产业的几点思考。
我想说什么,在目前这个阶段,大家可以看到实体经济都处在下行的阶段,实际上光伏产业本身不应该是实体经济当中下行的力量,它应该是上行的力量,这就看我们的银行,我们的金融怎么来认识光伏产业。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CEO杨怀进出席会议并阐述其对光伏产业发展的体会和现状思考。现在有很多荒地、荒山,尤其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又是有电力消纳的地区,所以应该积极鼓励大家使用这些荒山荒地来做,但这里面有一个矛盾。没有研发怎么可能有技术进步。
关于产业,制造业都在做电站项目,实际上这件事情,大家要能够理解,制造业做电站项目,本身也是一个转型,也是升级。对光伏产业发展的期待,我本人在这个行业里面,我说我是见证者,我希望看到什么?全球光伏产业大概带来GDP总量,是在4万亿美金左右。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两年前,还是三年前,政府在下达指标的时候,都是1:1下发,国家能源局下发到多少指标,省里面多少指标下发下来,很多公司没有按时完成这个指标,这里面因素很多。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在这个行业里面,出现一个巨型的公司,这是我希望看到的。
一、对光伏行业发展的基本认识。二是关于产业问题,目前光伏制造企业都在做电站项目,杨怀进表示这本身也是一种转型和升级